京剧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京剧进校园”城市,经过16年的培养,南昌已绽放出二十多朵京剧“小梅花”,培育出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青蓝少儿京剧社……
近日,在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舞台上,来自南昌市东湖区青蓝少儿京剧社的孩子们再次大放异彩。一段精彩的京剧《闹天宫》中,31名小演员个个有模有样,在起承转合、唱念做打间生动演绎出孙悟空的威风不羁和闹天宫的热闹场面,精彩的表演赢得台下叫好声不断。而这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一群热爱京剧的江西人的辛勤付出。
16年潜心投入 小剧社唱出大名气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稚嫩的童声,唱出的却是传统的京腔,在东湖区文化馆四楼的青蓝少儿京剧社排练厅里,孩子们练习唱腔的高亢之音不绝于耳。
看着孩子们一招一式的功架和有板有眼的演唱,想到从自己的“白手起家”开始,发展到如今满屏的国家级和省级奖状,青蓝少儿京剧社创始人朱荣岑百感交集。
“我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祖祖辈辈都唱戏,所以从小我就对京剧有着深厚的感情。”朱荣岑告诉记者,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她无法再登台演出,但对京剧的热爱从未减退,“我当时就想,如果能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并爱上京剧,那会更好地将京剧传承下去。”
2008年,教育部发文倡导“京剧进校园”,南昌是全国10个试点城市之一。这项举措增强了朱荣岑的信心,已经从江西省京剧团退休的她,自费成立了一个少儿京剧培训班,这一干就是16年。
起初,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朱荣岑说,当时很多家长对京剧并不了解,甚至有所误解,认为京剧只适合中老年人。于是,她便花了大量时间去各个学校门口发传单,做宣传,虽然效果并不明显,但她从未放弃,一直坚持了下来。后来,少儿京剧培训班的一次演出引起了东湖区文化馆馆长的注意,并获得了该馆的支持,京剧社逐渐走上正轨。
“那时候教学场地不好租,当时的文化馆馆长了解我们的情况后,立刻为我们提供了一间8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大厅,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朱荣岑表示,得益于东湖区的助力,新场地设施齐备的教学条件,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京剧社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京剧社的生源迅速扩大,一个个优秀的京剧好苗子脱颖而出。
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青蓝少儿京剧社成绩斐然、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共获得全国“小梅花”个人金奖20枚、集体节目金奖5枚,以及“和平杯”十小名票和银奖6枚,并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和平杯中国少儿京剧培训基地”。作为东湖区重点扶持的文化项目之一,青蓝少儿京剧社已是江西省内少儿京剧传承普及的重要力量和名片。
尽展国粹魅力 让更多孩子爱上京剧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选择的多样化,作为国粹艺术的京剧在发展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与时俱进,赋予京剧新的力量?这是东湖区青蓝少儿京剧社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青蓝少儿京剧社的学员孙赫辰凭借在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精彩表演,摘得“小梅花”称号。
记者了解到,孙赫辰从4岁开始学京剧,已有6年戏龄。在孙赫辰看来,获奖只是“添头”,热爱才是初心。“学京剧虽然难,但是我很喜欢,因为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我想把它传承下去。”孙赫辰说。
“孩子们学京剧有一个过程,但是学进去之后就会一辈子喜欢。”青蓝少儿京剧社的负责人张波表示,想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京剧、爱上京剧,“京剧进校园”就是最有效的方式。
据悉,自2015年起,青蓝少儿京剧社陆续在我市13所中小学校开展了戏曲进校园展演活动,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与现代文化实践创新相结合,以推进戏曲艺术为抓手,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2022年,青蓝少儿京剧社首次将戏曲学院开进了校园,如今,已与10余所学校签订了“京剧进校园”合作办学协议,在校园开办京剧兴趣班,发掘和培养戏曲界的新生力量,让更多中小学生认识京剧、喜欢京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吸引新观众,让老观众感受到新意,就应在创新上狠下功夫。”朱荣岑表示,为此,青蓝少儿京剧社大胆创新,结合时代特点、人文历史、红色文化等题材,创排了多个少儿京剧新剧目参加展演和比赛,扩大影响力。去年,朱荣岑还在京剧社开设了一个乐队班,希望打造一支少儿京剧乐队。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经典,理应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体现。”张波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努力,通过让孩子们接受京剧艺术正确审美的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洪观新闻记者 刘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