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湿地共同发展的“金名片”
发表时间:2022-06-14     来源:南昌文明网

——写在南昌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之际 

 

寰宇万象湿地公园美景如画

  近日,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揭晓,全球共25个城市获此殊荣,南昌榜上有名。“国际湿地城市”申报标准十分严苛,仅其中两项刚性指标:行政区域内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就让许多城市望而却步。而南昌首次申报就获得顺利通过,其中关键原因就在于,南昌既拥有丰厚的“湿地家底”,更始终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理念。

  底气足 湿地资源禀赋优越 

  如果资源禀赋是一种实力,那么“湿地家底”丰厚的南昌,绝对称得上是天赋型选手。自古以来,南昌就被誉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位于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鄱阳湖、抚河及赣江入湖水系形成南昌生态的“核心”和“骨架”,江湖关系的演变史铸就了南昌城市文明的发展史。这里不仅为百万候鸟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成为世界闻名的候鸟迁飞网络节点,而且其复杂多变的“江河湖”关系也为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了千百年的“江河湖”水文化。这里不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还有“彭蠡湖民来四方,和谐相处乐安康”的美名,以及“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的繁华。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下,南昌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天然水域及湿地面积约为12.6万公顷(国土三调公布数据),其中湖泊水面、河流水面共5.1万余公顷,湿地(内陆滩涂)7.5万余公顷,天然水域及湿地率为17.5%。

  南昌建立了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建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省级重要湿地4处(瑶湖、青山湖、青岚湖、军山湖);省级湿地公园5处(进贤磨盘洲省级湿地公园、进贤青岚湖省级湿地公园、南昌澄碧湖省级湿地公园、安义北潦河省级湿地公园、南昌瑶湖省级湿地公园);县级湿地保护区1处(南昌县三湖县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时,也形成了城市与湿地共同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令人称道的是,南昌湿地风光旖旎,景观资源丰富,依托城市内湖湿地资源和赣江抚河湿地资源,建成了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游客市民们观光游憩的重要场所。每到候鸟迁徙季节,鄱阳湖的洲滩湿地变成了热闹的“候鸟客厅”,鹤鸣、雁飞、莺舞、鸭戏的景象相映成趣、蔚为壮观。

  生态好 生物多样性突出 

  自去年12月监测到全球极危候鸟青头潜鸭的身影后,今年年初,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山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再次拍到了青头潜鸭成鸟及幼鸟觅食的画面,证实青头潜鸭在南昌存在能自然繁殖的种群,并由候鸟变为留鸟。

  市林业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鸟类是环境的“生态试纸”,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指示物。鸟类数量的多少和种类的丰富程度,能反映出生态环境变化情况。青头潜鸭对栖息地生活环境要求高,它的到来,是南昌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佐证。

  “鸟类的迁徙、繁殖、留居等行为与状况,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9年以来,南昌持续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整体向好,越来越多的鸟类留在了南昌。同时,这也和南昌重视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将湿地候鸟保护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密切相关。

  禀赋天成,更需珍惜。南昌先后成立了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及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等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和协调湿地保护工作。迄今为止,全市先后投入700多亿元用于城市湿地的综合治理,加强水系连通性、提升水质、保障饮用水源等。

  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场所。据统计,全市有冬候鸟112种,夏候鸟47种,旅鸟58种,留鸟16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8种。南昌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中转站,为全球数十万只水鸟(全球数量约75%的东方白鹳和约95%的白鹤)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栖息地和中转站,为世界鸟类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昌高新区五星白鹤保护小区通过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为全球近4000余只白鹤为应对极端自然环境,提供了关键避难所,被称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

  (南昌日报记者 万磊/文 杨紫韬/图)

责任编辑:熊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