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名片
发表时间:2025-02-10     来源:南昌文明网

《2024南昌市湿地保护年报》发布 

  今年是新修订的《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施行元年。为加强湿地保护和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持续擦亮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名片,我市林业部门编制并发布了《2024南昌市湿地保护年报》,介绍了我市近年来在湿地保护管理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成效。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与改善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我市自古就是一座水城,河湖水网发达,湿地资源禀赋优越,特色明显,鄱阳湖约三分之一在境内。我市作为鄱阳湖在湖城市,赣江、抚河穿城而过,象湖、艾溪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如明珠点缀,形成了“一江十河串百湖”的湿地生态格局。

  近年来,我市建立了“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自然公园、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江西鄱阳湖银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南昌县三湖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象湖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重要湿地4处以及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等候鸟栖息地。此外,我市还依托象湖、艾溪湖、九龙湖等城市内的湖泊河流,建立了多个集市民休闲游憩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我市湿地总面积18.20万公顷,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30%。

  我市统筹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先后投入700多亿元用于城市水域的综合治理。其中,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通过调控枯水期河道水位,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和洲头防护措施,维护城市水生态空间格局,彰显我市水生态、水文化及水域景观的特色。全力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现雨水和污水分流,净化“十河百湖”。实施鱼尾洲、象湖、裘家洲、艾溪湖、前湖、马兰圩等一系列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改善城乡人居生活环境。探索跨界治水、流域共治,共同守护一江碧水。推动小微湿地保护和利用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城市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推进科研监测、巡护执法、宣传教育等工作,建立南昌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鄱阳湖南矶湿地野外综合试验站,构建自然资源监测一体化系统。持续加强南矶湿地生态系统和越冬候鸟监测,在社区共管与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开展有益探索,首创“点鸟奖湖+协议管湖”的社区共管方式,“鱼鸟矛盾”得到缓解。“协议管湖”实施后的冬季,保护区适宜的水鸟栖息地面积增加,水鸟承载力增加了50%,为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据统计,2024年有24.3万余只候鸟在南矶湿地栖息越冬。

  在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我市组织实施了“南昌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南昌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等项目,共监测记录到陆生野生动物489种,包括哺乳动物38种,鸟类387种,两栖动物26种,爬行动物38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8种,“三有名录”保护野生动物359种。记录到水鸟超26万羽,调查采集到鱼类39种。湿地共有维管植物431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10种,种子植物98科282属421种。

  在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方面,我市通过多元化平台建设,提升公众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认知。依托各类平台,开展湿地科普与教育活动,累计参与人次突破25万。推出《南昌最美湿地》短视频大赛、“秀丽江西大美湿地”摄影大赛等,累计参与人数达8000人次。湿地自然教育讲师培训班研发20套自然教育课程,累计培训讲师120人。通过打造“湿小鹤”南昌国际湿地城市品牌形象,推动湿地保护与生态教育深入普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周)以观鸟为媒介,吸引客流、汇聚人气,进一步提升南昌国际生态品牌、国际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为鄱阳湖区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洪观新闻记者 赖海荣

责任编辑:熊 武